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菁英決策模型
菁英決策模式是一個政治學理論,強調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少數菁英分子的控制和影響,認為政策通常是由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制定和實施。
菁英決策重點整理條列式:
1.菁英決策模式是一個政治學理論,強調政策制定過程中少數菁英分子的控制和影響。
2.菁英通常具有權力、資源和專業知識等優勢,這些優勢使他們能夠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影響和控制。
3.政策的形成和實施過程是由上而下的,公民和社會大眾的影響力和參與度比較有限。
4.政治精英和利益團體掌握了政策制定和實施的主導權,政府擔任執行者的角色。
5.菁英決策模式假設公共政策反映了少數統治精英的偏好和價值觀,而非大多數人民的需求和利益。
6.菁英決策模式的出現和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包括C. Wright Mills、David Truman、Robert Dahl等人都對其做出了貢獻。
菁英決策模型的缺點:
1.本身是一種反民主的權威決策模型,與「主權在民」的民主精神有所違背。
2.所顯現的菁英與群眾關係是穩定的、單線的靜態結構,明顯地忽略民主決策過程中權力互動和參與流動對於政治菁英的影響。
3.群眾對於政治的冷感,並不意味著群眾沒有能力影響公共政策方向。
4.菁英決策模式對於群眾的影響力和參與度持懷疑態度,這與現代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實踐相違背。
菁英決策模型的優點:
確實反映出許多開發中國家決策制定的實際現象,由於這些國家的民主政治尚未制度化,一般民眾的政治參與感較低,絕大多數的公共政策大多數是由統治菁英來主導。
以上是對菁英決策模型的重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