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物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物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相關視頻
1.Mintzberg管理者的十大角色
2.Mintzberg組織構型理論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明玆伯格是一位知名的管理學者,他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組織管理、戰略規劃和領導力等領域。

以下是他的重要著作及理論:
1.《管理工作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該書是明玆伯格的代表作,闡述了管理工作的實質和特徵,主張管理工作是一種聯繫人、資訊和行動的社交過程。提出了"十大角色"理論,以解釋管理者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2.《策略的形成》(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該書挑戰了傳統的策略規劃模式,主張組織應該採取更加靈活和實用的策略制定方式。
3.《組織設計》(Organization Design: Fashion or Fit?):該書闡述了組織設計的原則和實踐方法,強調組織設計應該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需求進行調整。
4.《管理學習》(Managers Not MBAs):該書反思了現代商學教育的缺陷和挑戰,主張管理學習應該注重實踐和經驗,而非僅僅依賴理論知識。
5.管理角色理論(Management Roles Theory):該理論主張管理工作可以分為三種角色:互動角色、資訊角色和決策角色,每種角色在管理工作中都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影響。
6.管理人員的工作行為(Managerial Work Behaviors):該理論認為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會執行十個基本行為,包括監督、傳遞資訊、調解衝突、維持人際關係等。
7.五大組織結構(Fiv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構型理論」提出五個構成要素及五種組織結構模式,包括簡單式、機械式、專業式、分權式和矩陣式。

以上是對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小鈴噹。就不會錯過更多的精彩內容。


By 題庫世家Youtube頻道 亨利·明茨伯格,米茲柏格,閔茲伯格,密茲博格,閔茨伯格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將組織分成五種:
 →機械官僚制度。
 →分部化形式。
 →專業化官僚制度。
  ◎大學和醫院
 →簡單結構。
  ◎在不穩定的環境狀況下運行最為有效
 →臨時性任務編組:
  ◎能夠在不穩定的環境狀況下,形塑網絡或專案團隊,以有效運行。
.組織協調的機制有五種
 →互相調適:
  ◎這是透過非正式的討論與溝通來交換意見。
  ◎此項在簡單的與複雜的組織中均為最基本與直接的協調機制。
 →直接監督:
  ◎當組織規模越來越大,就必須用直接監督的方式,即有一人透過命令監督控他人的工作,並承擔其責任。
 →工作過程的標準化:
  ◎將工作內容用文字指示說明或明細化其步驟,使所有人有所遵循,進而達成工作上的協調。
 →產出的標準化:
  ◎即只將工作的結果陳述出來,或列舉產品或績效的基本面向,而將達成其結果的方法留給人員去自行處理。
 →技術的標準化:
  ◎說明工作時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標準,以及所需要的訓練條件作為協調的基礎。
.組織的主要部分:
 →作業核心(operating core)
 →策略高層(strategic apex)
 →技術結構(technostructure) 。
.將高階管理角色分為10種,其中領導人的最主要工作為激勵部屬。
.米茲柏格將管理者所扮演者歸納為三大類:
 ◎人際角色:著重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形象人物、領導者、聯絡者
 ◎資訊角色:資訊是重要的權力來源,資訊角色扮演得當,將使管理者成為所有資訊的 收發中樞,有助管理權力的提升與揮舞。
  →包括監督者、傳達者、發言者
 ◎決策角色:可說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李文(Kurt Lewin)

相關視頻
敏感性訓練(Sensitivity training)

李文(Kurt Lewin):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李文(Kurt Lewin)
⊙李文是20世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也是推動組織發展的主要先驅學者之一。堪稱為「變革理論之父」。
⊙1951年《組織變革》,這本書是李文去世後由他的學生編輯而成的。
 1.強調了實驗室訓練、調查研究與回饋。
  (1)「實驗室訓練」,又稱為「敏感性訓練」
  (2)「調查研究與回饋方法」。
  (3)組織發展理論之所以受到重視,究其原因,就是受到這兩項事件之影響
 2.提出了一系列組織變革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場理論、行動研究和變革三步驟等概念
  (1)「場理論」(Field Theory)的概念,強調個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個體的行為是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
  (2)「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提出了「計畫、行動和審核」(Plan-Act-Reflect)的循環過程,強調組織變革應該是一個不斷試驗、評估和調整的過程;
  (3)「變革三步驟」(Change Model),強調組織變革應該先解決現有的問題,然後才能進行變革,最後再穩定新的狀態。
  ➡「解凍」( unfreezing ) :
   「化解」組織成員「既有」的「思考方式」及「心智模式」。
  ➡「改變」( Move ) =「移動」=「變革」=「從事變革階段」
   「重新建立」組織成員「新的思考方式」及「新的心智模式」。
  ➡「再凍結」( refreezing ) =「復凍」
   將組織成員「已獲改變」的「思考方式」及「心智模式」予以「固定化」,使其能將「已獲改變」的「狀態」視為「理所當然」。
⊙李文等人於1939年所發表的論文《模仿、顯示和領導》中將領導型態分成3種類型:獨裁式、民主式、放任式。
⊙李文於1936年發表的論文《動態理論中的問題》
 1.提出了組織行為是由個體行為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並且這種作用關係可以用 B = f (P, E) 的數學函數來描述。
 3.其中,B 代表行為,P 代表個體因素,E 代表環境因素。
⊙李文於1947年發表的論文《行為的前提條件》。
 1.提出了一種分析群體行為的方法,稱為「立場分析」(Force Field Analysis)。
 2.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群體行為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從而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

以上是對李文(Kurt Lewin)的重點整理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柏恩斯( Burns)


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柏恩斯(J. M. Burns)
柏恩斯是著名的組織行為學家和政治學家,他的研究涵蓋了組織、領導和政治等領域。以下是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及理論:

一.《領導》(Leadership)(1978)
1.探討領導力的概念和不同類型的領導風格;
2.強調領導者需要了解追隨者的需要和動機;
3.提出“轉型領導”的概念;
4.與傳統的“交換領導”相比,轉型領導更加註重追隨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5.認為領導力不是天生的,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來提高。

二.《政治學中的領導》(Leadership in Politics)(1962)
1.探討政治領導力的本質和特徵,;
2.認為領導者在政治中的角色是扮演重要的中介者;
3.強調領導者的責任和義務是建立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4.認為領導者在政治中需要具備強大的領導力和戰略眼光;
5.探討了領導者如何通過社會化和改革來影響社會。

.三《組織中的領導》(Leadership)(1978)
1.探討了領導力在組織中的作用和影響;
2.提出了轉型領導的概念;
3.認為領導者需要具備有效的溝通和參與能力;
4.探討了不同領導風格的特徵和優缺點;
5.認為領導者需要持續學習和反思。

四.《政治學中的權力》(Power and Politics)(1978)
1.探討了權力和政治的關係;
2.強調領導者需要了解權力的本質和運用;
3.提出了“權力基礎”的概念,權力來源可以從個人的特質、能力和職位等多方面獲取;
4.探討了權力和影響的關係,需要通過有效的影響力來推動組織變革和發展;
5.認為權力和政治的運用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的原則。

五.《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57)
1.探討了組織的結構、文化和行為,;
2.分析了組織中的行為模式和決策過程;
3.提出了“組織氛圍”(organizational climate)的概念;
4.探討了組織衝突和協調的機制;
5.認為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六.《組織變革的挑戰》(Challeng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1965)
1.探討了組織變革的過程和挑戰;
2.分析了組織文化和組織結構對變革的影響;
3.探討了組織變革的策略和實施方法;
4.認為組織變革需要領導者有足夠的決策和執行能力;
5.強調了組織變革對組織和員工的影響。
總之,柏恩斯的理論主要集中在領導力、政治和組織行為學等領域,他的貢獻主要包括提出了轉型領導的概念、探討了領導力和政治的關係,以及強調了組織文化和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

以上是對柏恩斯( Burns)的重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