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資源依賴理論

《資源依賴理論》
.係由Pfferffer 與Salanick兩人所提出。
.組織受限於許多不同的外部壓力,因此為求生存,便必須 對外部的需求與期望予以回應。
.是一種以資源為核心條件,以討論依賴關係的理論。
.研究焦點:組織雖依賴環境,但組織會努力去獲得並控制資源以使此依賴極小化,著重組織與環境互動的探討。
.將組織視為一個開放系統,組織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中運作,無法可以完全自給自足,必須與外部資源控制者互動,建立相互間的聯結關係以取得生存所需資源,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將決定組織是否會形成鏈結關係。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相關視頻
1.Mintzberg管理者的十大角色
2.Mintzberg組織構型理論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明玆伯格是一位知名的管理學者,他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組織管理、戰略規劃和領導力等領域。

以下是他的重要著作及理論:
1.《管理工作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該書是明玆伯格的代表作,闡述了管理工作的實質和特徵,主張管理工作是一種聯繫人、資訊和行動的社交過程。提出了"十大角色"理論,以解釋管理者在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2.《策略的形成》(The Rise and Fall of Strategic Planning):該書挑戰了傳統的策略規劃模式,主張組織應該採取更加靈活和實用的策略制定方式。
3.《組織設計》(Organization Design: Fashion or Fit?):該書闡述了組織設計的原則和實踐方法,強調組織設計應該根據外部環境和內部需求進行調整。
4.《管理學習》(Managers Not MBAs):該書反思了現代商學教育的缺陷和挑戰,主張管理學習應該注重實踐和經驗,而非僅僅依賴理論知識。
5.管理角色理論(Management Roles Theory):該理論主張管理工作可以分為三種角色:互動角色、資訊角色和決策角色,每種角色在管理工作中都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影響。
6.管理人員的工作行為(Managerial Work Behaviors):該理論認為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會執行十個基本行為,包括監督、傳遞資訊、調解衝突、維持人際關係等。
7.五大組織結構(Fiv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構型理論」提出五個構成要素及五種組織結構模式,包括簡單式、機械式、專業式、分權式和矩陣式。

以上是對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的重點整理
記得分享、訂閱、小鈴噹。就不會錯過更多的精彩內容。


By 題庫世家Youtube頻道 亨利·明茨伯格,米茲柏格,閔茲伯格,密茲博格,閔茨伯格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明玆伯格(Henry Mintzberg)》
.將組織分成五種:
 →機械官僚制度。
 →分部化形式。
 →專業化官僚制度。
  ◎大學和醫院
 →簡單結構。
  ◎在不穩定的環境狀況下運行最為有效
 →臨時性任務編組:
  ◎能夠在不穩定的環境狀況下,形塑網絡或專案團隊,以有效運行。
.組織協調的機制有五種
 →互相調適:
  ◎這是透過非正式的討論與溝通來交換意見。
  ◎此項在簡單的與複雜的組織中均為最基本與直接的協調機制。
 →直接監督:
  ◎當組織規模越來越大,就必須用直接監督的方式,即有一人透過命令監督控他人的工作,並承擔其責任。
 →工作過程的標準化:
  ◎將工作內容用文字指示說明或明細化其步驟,使所有人有所遵循,進而達成工作上的協調。
 →產出的標準化:
  ◎即只將工作的結果陳述出來,或列舉產品或績效的基本面向,而將達成其結果的方法留給人員去自行處理。
 →技術的標準化:
  ◎說明工作時所需要的技術與知識標準,以及所需要的訓練條件作為協調的基礎。
.組織的主要部分:
 →作業核心(operating core)
 →策略高層(strategic apex)
 →技術結構(technostructure) 。
.將高階管理角色分為10種,其中領導人的最主要工作為激勵部屬。
.米茲柏格將管理者所扮演者歸納為三大類:
 ◎人際角色:著重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形象人物、領導者、聯絡者
 ◎資訊角色:資訊是重要的權力來源,資訊角色扮演得當,將使管理者成為所有資訊的 收發中樞,有助管理權力的提升與揮舞。
  →包括監督者、傳達者、發言者
 ◎決策角色:可說是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

公法上職務關係

《公法上職務關係》
.支配我國現行國家與公務員間的法律關係之理論。
.司法院釋字第 618 號解釋,公務人員經國家任用後,即與國家發生公法上職務關係。
.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關係,以往認為屬「特別權力關係」,近年來隨行政法制顯獲重視,此種關係已遭揚棄,而改稱為「公法上職務關係」,表示公務人員經國家選任後,自身所具有之基本人權,並不隨之喪失,公務人員依法享有身分保障權益,並對國家負有特別義務。
.公務人員基於公法上職務關係,依法享有權益並履行義務;而公務人員之權益受到不法之侵害時,得依法定程序尋求救濟。

行政倫理守則

《行政倫理守則d》
.行政倫理守則的基礎,在於【道德的價值】。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建構之行政倫理守則將【實踐公共利益】列為首項。
.建構行政倫理守則是倫理責任的重要實踐策略之一。
.行政倫理守則的要項
 →實踐公共利益
 →追求專業卓越
 →倡導組織倫理:運用適當的控制和程序,強化組織責任
 →尊重憲法法律:杜絕所有不法的歧視
 →展現個人廉潔:肯定他人因工作付出與貢獻獲得的獎黨信。

凱頓(G. Caiden)

《凱頓(G. Caiden)》
.提出行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為民服務的「行政國」,衰弱成殘民自肥的「官僚國」的學者。
.認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指「克服阻力,人為地誘導行政體制的轉變」。
.依據凱頓夫婦的分析,貪污可就下列分類說明:
 →就公共利益而言
  ◎貪污係指有權的行政官員去獲取不法的金錢和其他報酬,甚至為那些提供報酬者施惠而採取行動,以致危及了大眾的利益。
 →就公共職責而言
  ◎貪污是指一個人為了私己(個人本身、親近家屬或派系)金錢利得或地位獲取,悖離了公共角色的正式職責或相關規則。
 →就市場取向而言
  ◎貪污涉及將法定的訂價模式改為自由市場的模式,或為個人或團體所採用「超法律制度」(extra-legal institution),俾便在官僚體制行動上獲取影響力量。

布蘭查(K. Blanchard)

《布蘭查(Kenneth Blanchard)》
.認為高績效團隊的特性為 「PERFORM」等七項特質:
 →對於組織目標與價值具有共識(Purpose and Values, P)
 →授能(Empowerment, E)
 →良好的工作關係及溝通(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P)
 →彈性(Flexibility, F)
 →追求最適的生產力(Optimal Productivity, O)
 →肯定與讚賞(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R)
 →高度士氣(Morale, M)
.賀賽(P. Hersey)和布蘭查(K. Blanchard)的情境領導理論,主要係主張以員工成熟度來調整領導方式。
 →發號施令(telling)的領導風格:高工作導向,低關係導向。
 →推銷式(selling)的領導風格:高工作導向,高關係導向。
 →參與式(participation)的領導風格:低工作導向,高關係導向。
 →授權式(delegating)的領導風格:低工作導向,低關係導向。
.當部屬為不同成熟度時,應採取不同領導風格,如下:
 →當部屬達到最高成熟度時,領導者應採取「授權式」的領導風格。
 →當部屬達到最低成熟度時,領導者應採取「發號施令」的領導風格。
 →當部屬為中高、中低成熟度時,則採取「參與、推銷」的領導風格。

二元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

《二元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
.赫茲柏格(F. Herzberg)提出激勵的「兩元因素理論」。
.「認知途徑」之激勵理論,屬於內容理論範疇。
.影響人員激勵者可分為激勵因素及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不滿因素、維持因素
  ◎保健因素只具消極作用而已,要促使員工發揮潛力,必須具備激勵因素。
  ◎員工在保健因素方面沒有不滿意時,其績效只能維持基本水準。
  ◎包括人際關係、報酬待遇、上司的監督、待遇福利、工作保障、公司政策。
 →激勵因素:
  將能帶來滿足的因素稱之為激勵因素。
  包括工作本身的內容、成就、賞識、升遷與發展、責任感。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人群服務組織

By 題庫世家整理

------------------------------------------------------------

.人群服務組織以處理人的行為與地位為主要目的。
.特質:
 →人群服務組織的目標界定是困難且模糊的
 →人群服務組織的技術是不確定的
 →人群服務組織依賴專業幕僚
 →人群服務組織的素材是人。
.從人群關係學派理論萃取出來可以應用於人群服務組織管理的有效原則:
 →體認組織文化與其次文化的重要性
 →了解團體對個人表現的影響
 →了解及應用有意義的獎勵。

服務組織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平衡預算制》
.學者布勞(P.Blau)與史考特(W.Scott)以組織主要受惠對象為標準,將組織分為四種類型之一。
.組織的服務對象是以【特定的社會大眾】為主要的受惠對象。
.成本負擔者屬創辦者,而價值享受屬受惠者。
.特性
 →專業化特性
 →受惠者不能完全瞭解本身利益
 →提供服務者權力觀念淡薄
 →提供服務者與受惠者目標一致
 →提供服務者不受受惠者意見左右,追求「自我利益動機」
.類型:大學、醫院、社會福利等屬之。
.主要研究的重點及中心應為【如何協調專業人員與行政人員之間的衝突】。

漸進預算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漸進預算》
.預算編列時,以上一年度機關或計畫的經費核撥規模作為基礎,採取邊際的改變。
.是一種以國會為主體的預算制度,而國會本身對於預算的作成並非基於計畫與管理的觀點,乃是基於共識。
.預算是「利益均霑」的分享。
.有助於共識與聯盟的建立。
.國會為預算決策權力之所在。
.依據先前預算所發展。
.基金分配於合適的活動。
.漸進預算屬於政治途徑,計畫管理則是管理途徑。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政策工具(policy instrument)

相關視頻
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政策工具(policy instrument)
又可稱為「治理工具」、「政府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之間的連結,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具體手段和方式。政策工具可以是法律、行政規章、經濟手段、教育、宣傳等多種形式的政策措施。

政策工具的特性:
1.政策工具是政策規劃與政策執行之間的連鎖。
2.政策工具的設計需要經過系統思考和精確設計。
3.政策工具是落實政策方案的重心。
4.政策工具必須透過標的團體來完成,並考慮其意見、觀點與態度。
5.政策工具必須具備可操作性。
6.政策工具的選擇和設計需要考慮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7.政策工具的使用必須具備可控性。
8.政策工具的成本必須考慮。
9.政策工具必須具備可持續性。
10.政策工具的設計必須具備靈活性,以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社會條件。

McDonnell和Elmore提出的四種政策工具,包括:
1.命令(Mandates):透過法律、法規等強制性手段來實現政策目標。
2.誘因(Inducement):透過提供獎勵、補貼等經濟手段來引導標的團體遵守政策。
3.建立能力(Capacity building):透過教育、培訓、資訊等方式,提高標的團體的能力和素質,使其能夠更好地參與和支持政策的實施。
4.系統改變(System changing):透過調整組織運作和決策過程,提高政策的品質和效率。

史耐德(Schneider)和英格蘭(Ingram)於兩人合著之《政策工具的行為假定》(Behavioral assumptions of policy tools)一文中,將政策工具分為五類型::
1.權威性工具:指以合法權威方式或公權力形式,要求、禁止或允許政策標的團體遵行或採取特定行為。
2.誘因性工具:指政策透過提供正面或負面的有形實物,誘導標的團體採行特定行為。常見的方法包括:激勵、付費、處罰、刑罰等。
3.能力性工具:指政策經由提供資訊、訓練、教育和資源等給標的團體,促使其有能力從事希冀的行為或目標。
4.學習性工具:指政策提供標的團體參與觀察問題解決過程,改變其原先觀點而產生學習效果,有利執行者和標的團體間的說服溝通。
5.象徵性工具:透過政策所訴諸的價值理念等象徵性符號,使標的團體願意順服特定行為。

魏瑪(D. Weimer)與文寧(A. Vining)政策工具可歸納為以下五類
1.市場自由化、便利化與模擬化。
2.利用補貼與租稅方式改變誘因。
3.設定規則。
4.經由非市場機制提供財貨。
5.提供保險與保障。

Rothwell 和 Zegveld(1981)將政策工具從供給、需求及環境三方面分類
1.供給面政策工具:政府直接投入財物、人力、技術資源、公共服務、政府管制、海外機構等。
2.需求面政策工具:指政府提供穩定的市場需求、如公營事業機構政府採購、教育訓練、資訊服務等。
3.環境面政策工具:指政府規劃、獎勵創新、鼓勵教育合併或聯盟、公共諮詢及輔導。以特許、貸款、補助金、財物分配安排、設備提供、建物或服務、貸款保證、出口信用貸款等方式

Howlett & Ramesh 對於政策工具類型
1.自(志)願型工具:由企業、非營利組織或公民社會組織自發性地採取的行動,並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
2.市場型工具:主要是透過市場機制或利用經濟誘因,來實現政策目標,例如碳交易和排污費用等
3.管制型工具:主要是透過法律和法規來強制實施政策目標,例如環境法規和標準等。

政策工具的選擇和設計
Linder和Peters的政策系統觀點認為政策制定和執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涉及到多個利益相關者和政策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政策工具的選擇和設計必須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如政策目標、可行性、效果和成本等。

以上是對政策工具的重點整理
https://youtu.be/r8KPJ2Rj3TQ


By 題庫世家Youtube頻道 隱藏指引
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類型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公共政策類型》
.主要是由沙莉絲柏瑞(Salisbury)和羅威(Lowi)所界定。
.公共政策的類型:
→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ies)
  ◎政府給付各類族群津貼的社會福利政策與提供醫療服務
  ◎中央政府對各地方政府的補助政策。
→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ies)
  ◎政府的入出境管制政策
  ◎訂定工廠廢水排放標準。
→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ies)
  ◎綜合所得稅的徵收。
→自我管制性政策(self-regulatory policies)
  ◎律師業務執行由公會規範。
.從標的人口的感受與立場進行區分,可以分為「零和賽局型」以及「非零和賽局型」
.羅威(Lowi)依據政策利益與成本的分配以及權力的運作方式,將政策類型區分為:
→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重分配性政策。

一般(社會)環境系統

By 題庫世家整理

------------------------------------------------------------

《一般(社會)環境系統》
.組織系統界現以外的各種事物都視作組織環境,而這些環境的因素對組織影響相當普通
.行政運作的環境因素
 →社會因素:
  ◎人民教育程度狀況
  ◎社會集會結社狀況
  ◎社會階級流動狀況
  ◎社會風氣狀況
  ◎社會角色的定義社會組織的特性
  ◎社會制度的發展
 →科技因素
  ◎政府致力於電子化政府的推動
  ◎一個社會(國家)的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程度,如科學知識的普及性。
 →經濟因素
  ◎社會衛生醫療發展狀況
  ◎經濟結構、金融制度、財經政策、消費特性以及經濟組織型態等
 →政治因素
  ◎一個國家的一般政治氣候(General Political Climate)
  ◎例如政治組織。
 →文化環境:即一個社會(國家)的歷史背景等要素
  ◎例如領導方式。
 →教育環境:例如識字率、教育制度的完備度以及職業教育的成熟度等。
 →法律體制:對於憲法尊重的程度、法律制度的特性、政府部門的管轄範圍等。
 →天然資源:包含了天然資源的性質、數量等。
 →人口特質:
  ◎社會(國家)可以供運用的人力資源的數量
  ◎人口集中程度(都市化的指標),而人口素質的指標有性別、年齡和分布狀況等。

傳統績效管理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傳統績效管理》
.傳統績效管理受到的批評為:
 →較忽略組織效能的評量
  ◎一個組織或公司評量應及於個人、團隊、內部單位和整體組織績效, 但過去只側重於是個人層面的績效評量
 →傳統績效評量忽視了品質,忽略流程的改進及變革
 →較注重個人層面而忽略整體組織層面
  ◎個人績效考評與組織整體績效欠缺連結
 →不應只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業務
  ◎在許多組織中,績效考評或績效測量被認為是人力資源部門的業務, 而實際上,績效管理應該是管理者的責任。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採單一災害管理途徑。
.我國災害防救法的規定,【內政部】為該法所定之中央主管機關。
.依照災害防救計畫,在應變中心指揮聯繫下(中央、直轄市、鄉鎮市三級),動員國軍、消防、警察、政府機關、後備軍人組織、民間防災、災害救治等團體執行救災工作。
.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置召集人、副召集人各一人,行政院設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置主任委員一人
 →由行政院院長、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副院長兼任。
.依災害防救法規定,政府於必要時,得徵用民間物資作為災害防救用途。
.我國災害防救法的規定,為預防災害或有效推行災害應變措施,當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直轄市、縣(市)及鄉(鎮、市)災害防救會報召集人應視災害規模成立【災害應變中心】。
.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為達災害防救之目的,得採取法律、行政及財政金融之必要措施,並向立法院報告。
.行政院每【1年】應將災害防救白皮書送交立法院。

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整合性危機管理系統(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整合性危機管理系統》
.整合性危機管理系統(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將危機管理分為以下四大階段的政策規劃及執行過程
 →紓緩政策(mitigation policy)(減災策略)
  ⊙此一階段之政策包括規劃足以減輕災難損害之各種因應措施。
  ⊙紓緩性政策可分為兩種類型
   ◎結構性(structural)—例如
    Ⅰ推動興建水壩防洪計畫
    Ⅱ改善鎮暴裝備及技術計畫等;
   ◎非結構性(un-structural)—如
    Ⅰ研擬房屋建築法規增強抗震能力
    Ⅱ訂定災難保險給付規則
    Ⅲ規劃土地(或山坡地)使用規則
    Ⅳ改革獎勵及處罰性稅制誘因。
 →準備政策(preparedness policy)
  ⊙此類行政策主要是在發展因應危機的運作能力。
  ⊙其計畫包括:
   ◎設計危機運作計畫,
   ◎建立危機資訊溝通網路,
   ◎建立緊急事件處理中心,
   ◎設立危機警報系統,
   ◎緊急事件處理人員訓練計畫及模擬
   ◎資源管理計畫。
 →回應政策(response policy)
  ⊙此一階段的政策特色在於強調當危機已無可避免地轉換成災難時,所應採取之行動。
   ◎醫療救援系統
   ◎緊急事件處理中心之運作
   ◎救難及撤離計畫
   ◎災民收容
   ◎第二波災難發生可能性預防措施等。
 →回復政策(recovery policy)
  ⊙短程回復政策包括重建基本民生支援系統,例如將水源、電力恢復至最起碼之運轉程度
  ⊙長期回復政策言應重建交通運輸系統、污染放射物之控制、疾病衛生控制等

傅雷曼(R. Flathman)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傅雷曼(R. Flathman)》
.對公共利益的主張
 →以實質態度面對政治學的論調(傳統的公益觀點),誘使大家放棄此一概念
 →公共利益是抽象哲學的思考
 →公共利益是抽象的概念而非務實的手段
 →公共利益並非是政治科學為分析的目的而開發的工具
 →公共利益乃是政治對談(political discourse)的一環。

技術官僚心態(technocratic mentality)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技術官僚心態(technocratic mentality)》
.係指以科學知識來行使和掌控權力。
.它被形容為「在社會中佔有統治地位的人,以技術專家的身份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而技術專家們,則以擁有科學知識來證明自己的身份」,其和「通才技能」相比,本質上有所不同
 →相信專業技術必然取代政治
 →反對議會政治的心態
 →形成組織或政策的帝國主義思考。   

技術官僚(technocracy)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技術官僚(technocracy)》
.因行政專業化而出現的專家行政體系,他們自恃專業特權,互相援引、排斥他人,在政府裡面形成特殊階級,分居要津,要持公務,唯我獨尊,造成行政決策的偏頗,與政治風氣的敗壞,這些人稱之。
.行政機關愈來愈多所謂的「技術官僚」其可能的後果是
 →自許專家,不願接受輿論的批評
 →本位主義
 →遵守政策,不願改革。
.依據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School),技術官僚追求的目標為【預算額極大】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行政救濟

By 題庫世家整理

------------------------------------------------------------

《行政救濟》
.人民因其權益受有公行政之公法上違法或不當行為之侵害,向有權之國家機關請求法律救濟之制度,即為行政救濟
 →人民有受法官公平審判之權利。
.在行政救濟法中,學理上所稱之「第一次權利保護」即指【行政爭訟制度】
 →擴大行政訴訟範圍是訴訟權之具體保障
 →審級制度得發揮訴訟救濟之功能
.依學者見解,行政救濟之範圍
 →訴願
 →行政訴訟
 →訴願之先行程序如內地稅法之複查、商標法及專利法上之異議、評定、再審查
 →教師法與公務人員保障法之申訴等等均屬行政救濟範疇
  ⊙公務人員對於服務機關之行政救濟途徑
   ◎復審
   ◎申訴
   ◎再申訴。
.準法律行為,此類行為,對人民之權利義務,並不發生法律上之效果,自不得對之提起行政救濟。
.不服依聽證程序作成之行政程序,其行政救濟途徑:
 →免除訴願及其先行程序,逕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公務員得提起行政救濟之事項
 →足以改變公務員身分
 →對公務員有重大影響
 →公務員公法上財產請求權。
.行政處分之執行力是否因提起行政救濟而停止
 →我國現行規定為【不停止為原則,停止為例外】。

行政中立

By 題庫世家整理

------------------------------------------------------------

《行政中立》
----------行政學----------
.係指公務員執行政府政策、處理行政事務時,應秉持的態度與立場,較偏重於面對行政顧客處理行政事務時的中立性,而並不一定會涉及政黨色彩及黨派的干頂。
.傑恩(Jain)認為行政中立的內涵,得分從四層加以界定:公務員介入政治與政黨活動的程度,政治與政黨【干預】公務員工作的程度,公務員的一般【社會形象】。
.行政中立之主要目的:避免公務人員發生「介入政爭」、「黨政掛勾」、「利益輸送」、「以私害公」等情事。
.行政中立之意義概為:
 →依法行政、公平執法、政治活動參與權利,有所限制之三項內涵
  ⊙公務員應本專業倫理執行公務
  ⊙公務員應超出黨派無所偏私
  ⊙公務員應恪遵依法行政原則
  ⊙文官不受政黨影響
  ⊙文官職位應受保障
  ⊙執政黨不得任意更換文官。
.英國之行政中立原則:強調公務員參與決策,應遵守無私及無名。

----------人事行政----------
.行政中立訓練之主管機關為: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考試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據法律獨立行使職權。此種設計係屬行政中立推動途徑的:政制結構途徑。
.行政中立的基本意涵:
 ┌文官處理公務應一視同仁,無所偏好。
 ├執行法律或政策時,應依同一標準。
 └依所擁有之專業,可於政務主管擬定政策時提供協助。
.行政中立訓練的宗旨:(506005)
 ┌確保公務人員依法行政。
 ├確保公務人員執法公正。
 └確保公務人員不介入黨派紛爭。
.文官行政中立強調的原則:
 ┌依法行政。
 ├人民至上。
 └專業倫理。

行政監察員(ombudsman)

By 題庫世家整理

------------------------------------------------------------

《行政監察員(ombudsman)》
.是歐美國家地方政府常設的行政監控機制。
.最早由瑞典於1908 年設立,美國則至1970 年才設立。
.瑞典的行政監察官尚可要求行政機關採行改正措施,但美國地方政府是類監察官則無此項權力。
.是歐美國家廉潔政府的重要制度設計。
.主要功能在於接受民眾陳苦訴怨,並調查不當或不公之事。
.從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而言,此乃屬於【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By 題庫世家整理

------------------------------------------------------------

《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科學管理產生於工業革命之後,是最初工業革命的自然結果。
.行政學的傳統理論時期以「科學管理」為發端而形成的行政學理論。
.費堯被稱為法國科學管理之父及現代管理理論之父 。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第一個提出科學管理觀念。
.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 of Scientific)一書中提出一些管理主張
 →管理階層與工人具有相等的責任
 →管理人員與工人之職責應明白劃分
 →以科學方法甄選工人
 →應誠心與工人合作,使工作能符合科學原理
 →動時研究
 →差別工資
 →工作流程設計
 →各專業部門應加以劃分。
.科學管理以【工時研究】提昇生產力。
.科學管理學說所強調的乃是【生理因素】。
.科學管理時期的效率觀是【機械的】。
.【職位分類】係承襲科學管理觀點。
.【績效預算制度】以科學管理為中心的財務管理制度。
.科學管理將機關組織當作【封閉型】的系統。
.科學管理的重要原則:系統化、協調化、效率化、制度化。
.第一個被公共行政借用的是科學管理運動。

計劃評核術(Program Evaluation)

By 題庫世家整理

------------------------------------------------------------

《計劃評核術(Program Evaluation)》
.是1958 年美國海軍為製造北極星飛彈所設計採用的管理技術。
.用網狀圖將計畫的工作內容,適當地劃分成若干工作單元,排定合理而經濟的順序,計算每一工作單元所需時間,配屬適當資源,並不斷適應進度的調整與修正,使計畫如期準確的完成。
.組織與督導工作流程的方法。
.計劃評核術整個制度的中心是網狀作業圖。
.計劃評核術是現代管理科學結晶,是最優良的管理工具。
.是將各事件的先後順序及相互關係繪成網狀圖。
.是一種設計、執行及考核三聯制的管理技術。
.在管理運用方面,為增加計劃與方案在執行時的合理性與可靠性,並可顯示輕重緩急與關鍵所在,應可使用計劃評核術。

無缺點計畫(Zero Defect Program)

By 題庫世家整理

------------------------------------------------------------

《無缺點計畫(Zero Defect Program)》
.係由美國馬丁公司於一九六二年所倡用,該公司在承製美國陸軍潘興飛彈(Pershing Missile) 時,因為陸軍部要求提前製造完成,以增加美國國際談判的籌碼,所以該公司即實施無缺點計畫,運用激勵的方法來提昇所有工作人員之責任榮譽心。
.即要建立一種決心,就是作任何事情之始,便要有做的對、作得好的信念,並且在執行工作期間要自己找缺點,自己負責改正,由自己管制工作進度。
 →要求人員一開始就要對任何事情有做得好、做得對的信心和決心。
.此是以「人」為對象的一種心理建設,即激勵每一個人自動自發,要求每個人在其職責範圍內,就其能力與良知在工作上做到無缺點。

L 型廚房

By 題庫世家整理

------------------------------------------------------------

《L 型廚房》
.L 型廚房達到家事工作簡化目的之設備置放
 →冰箱、水槽、工作檯、爐檯。
.L型廚具適合面積在5平方公尺以下的廚房。

家事工作簡化 ( work simplification )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家事工作簡化 ( work simplification )》
.家事工作簡化四要件包含:
 →速:時間的節省
 →簡:精力的節省(符合人體工學、簡化步驟)
 →實:成果的提高(最好的成果、最好的效益)
 →儉:最少的金錢(物料)。
.家事工作簡化的方法
 →計畫要周密
 →有效佈置工作場所
  ⊙廚房三角:水槽(洗滌中心)、工作檯(調理中心)、爐臺(烹製中心)。
 →適當的存放物品
 →正確的方法與動作
  ⊙地上取物-需屈膝蹲下,不可直接彎身
  ⊙提重物-需保持平衡,雙手同時分擔重量
  ⊙高處取物-需伸展全身,不可只伸展手臂
  ⊙雙腳-需前後微開,不可併攏(會重心不穩)
  ⊙頭、胸、臀是體重的三個中心,須保持自然平衡-即成一直線。
  ⊙手部動作:愈中心愈費力(肩膀、上臂);愈邊緣肌肉愈省力(手指、手腕)
 →利用工具或替代品
 →家人互助合作。

工作簡化(Management by Objective)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工作簡化(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美國莫根仙教授提倡。
.將動作研究與時間研究二者結合應用在其他工作方面。
.用來發現組織問題並據以找尋問題解決途徑。
.工作簡化的前身是「動作與時間研究」。
.工作簡化的步驟 :
 →訂定實施工作簡化計畫
 →完成各項準備工作
  ⊙溝通觀念
  ⊙成立任務編組
  ⊙辦理實務講習
 →進行工作簡化計畫
  ⊙選擇所要改進的工作
  ⊙記錄工作內容
  ⊙工作分析
  ⊙研擬改進方案
  ⊙將改進方案付諸實施
 →評估工作簡化成果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 ASPA )

By 題庫世家整理

------------------------------------------------------------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 ASPA )》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PA。
.1994年修訂「倫理法典」(Code ofEthics) 提出五大項倫理準則。
.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建構之行政倫理守則
 →實踐公共利益
 →展現個人廉潔:
  ⊙肯定他人因工作付出與貢獻獲得的獎黨信
  ⊙重視利益迴避
 →追求專業卓越:
  ⊙「支持與鼓勵有關勝任能力的提升」
  ⊙「樂於面對新興議題與潛在問題」
 →尊重憲法法律:杜絕所有不法的歧視
 →倡導倫理組織:運用適當的控制和程序,強化組織責任。

去任務化

By 題庫世家整理

------------------------------------------------------------

《去任務化》
.我國行政院進行政府組織改造「四化」工程之一。
.國家任務中,若有侵害人權之嫌的業務即不再辦理,或者該業務由政府辦理沒有效率的就由民間辦理。
.去任務化的精神即為【解除管制】。
.行政機關經檢討後縮小其業務範圍。
. 將部分業務自國家排除,使政府機關不再負有執行該業務的使命。

公眾關係

《公眾關係》
.「公眾關係(Public Relations)」係指機關或人員以大眾利益為前提,以本身之良好表現為基礎,運用各種溝通途徑與媒介,有計劃地宣揚自己,以爭取或維持公眾對本人或本機關之瞭解、信心與支持,同時防止任何可能之攻擊,消除任何指摘與誤會,進而建立並維持其與公眾彼此間健全的、建設性的關係之活動。
(一)客觀面:所謂公眾關係是指一個人或機關與其公眾相處之關係。
(二)主觀面:所謂公眾關係是指一個人或機關努力設法消除其與大眾之不良關係。
.是指一個人或機構與其公眾相處之關係,而不論此種關係是良好或惡劣關係,均為此概念所包括。
.良好公眾關係就是一個人或機構獲得公眾之了解、友善(好感)與支持;惡劣公眾關係,即指一個人或機構受其公眾之誤解、指摘與不支持。
.機關員工及機關所服務的民眾才是基本而重要的溝通媒介。
.其成效衡量標準是對於達成機構目標提供多少助力。
.公眾(公共)關係就結果而言,是組織與公眾的互惠互利。
.公眾關係的基本原則:雙向溝通、誠信為本、公開透明。
.公眾關係的理念:
┌公眾關係之目的有積極(進取性)與消極(防禦性)兩方面。
├公眾關係之前提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利益。
├公眾關係之基礎在於機構(或個人)之本身有良好的表現。
├公眾關係之手段為有效之溝通。
├公眾關係之主體(公共關係活動之發動者)為個人或機構。
├公眾關係之客體(公眾關係活動之接受或對象),就一個機構之立場而言,可分為內、外兩類公眾。
├公眾關係是一種長期有計畫的努力之結果。
└機關公眾關係之責任,應是行政首長的基本責任之一,故不可隨意付託他人。
.推展公眾關係之工作原則:內部做起(強調充實自身內涵)、雙向溝通、誠信為本、公開透明、平時發展、不斷創新、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全體動員、方略靈活。
.公眾關係之目的:
┌宣揚政令:使得民眾知道政府施政的構想與作法,且目的是為了民眾的利益和國家社會的共同需要。
└了解輿情:了解民眾的希望和意志,採納民眾的意見。或設公共關係的目標有:
  ├維持國際地位。
  ├宣揚立國理想。
  ├確定政策方向。
  ├便利政令推展。
  ├促進政治和諧。
  └結合民間力量。
.政府公眾關係主要之標:1國會 2媒體 3利益團體 4跨域合作之伙伴。
.公眾關係的前提為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利益。
.公眾關係是一種長期有計畫的努力之結果。
.公眾關係消極的目的,乃是消除公眾對本機關之誤會、指摘與攻擊。
公共(眾)關係,公共關係

漸進性決策(incremental approach)

相關視頻
漸進決策途徑 (incremental approach)

《漸進性決策(incremental approach)》
.名經濟學者林布隆(C. E. Lindblom),對理性決策模型作了挑戰性的批評後,所提出的解決方法。
.漸進決策途徑又被稱為枝節途徑(Branch approach)。
.決策者於作決策時,應本現有的政策尋找修正性的替代方案,而非大幅度的更張變動。
.在公共政策的模式中,較適合於穩定承平的社會
 →適合分析預算政策
.魏雅儒(Wildavsky)對預算研究結果認為政府預算決策過程是符合漸進決策模式。
.在現階段多元的社會環境下,政府維持社會的穩定,其決策多屬漸進性決策。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偏好從既有的政策措施中找尋替代性方案,只做局部的修改與調整,以避免大幅變動引起的非預期效果之政策決定途徑。
.處理結構不良之政策問題,宜採之決策途徑。
.理性程度相對低於滿意決策模式、廣博決策模式、綜合決策模式。
.漸進決策模型認為公共政策為過去政府活動的持續。
.漸進決策是補救性的決策行為。
.只要考慮到幾個有限的政策方案即可。
.漸進主義是政治上的權宜之計。

廣博理性決策(rational-comprehensive)

相關視頻
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廣博理性決策(rational-comprehensive)
賽蒙(Herbert A. Simon)在《行政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中,對廣博理性模式進行了初步陳述和解釋。

理性廣博決策途徑是一種由古典經濟學家所提倡的決策方式,其基本假設包括依據充分完整的資訊進行決策、對解決方案進行周詳的考慮,以及制定最佳的決策。因此,此途徑在解決問題、設計方案時,需要重新做根本的、全盤性的思考及變革,因而也被稱為「根本途徑」。

重點整理
1.以追求「唯一最佳」方案為目標
2.假設人是「經濟人」,亦即人乃是追求最大經濟利益者,故追求最佳決策。
3.政策目標可清楚地界定
4.將每一行動方案的成本及效益儘詳細地分析比較
5.選擇最好的最大利潤的方案予以執行
6.基本假設為人是可以絕對(完全)理性的
7.係以傳統(或古典)經濟人觀點立說
8.決策者能完全認識問題的本質。
9.當決策者遭遇單純、例行化且結構良好問題時,所採之決策途徑。

廣博理性模式(rational model),它是一種傳統的決策模型。該模型將決策過程分為六個步驟,分別為:
1.發現問題:確認問題存在,並確定解決該問題的必要性。
2.確認決策規準:確定評估解決方案的標準和準則。
3.加權決策規準:對每個決策規準進行加權,以反映其相對重要性。
4.找出所有解決方案:收集和產生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
5.評估各種方案優缺點:對每個解決方案進行評估,並比較它們的優點和缺點。
6.選擇最佳方案:基於綜合考慮所有解決方案的評估結果,選擇最佳方案。
廣博理性模式強調了系統性、分析性和理性,並且在決策過程中考慮了多個因素。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在現實情況下,資訊不完整和時間限制等因素可能會對該模型的有效性產生負面影響。

Herbert A. Simon 雖是廣博理性模式的創建者之一,但他也對這個模型提出了批評和質疑。
1.決策過程不是完全理性的。
2.假設過於理想化。
3.忽略了經驗和直覺。

以上是對廣博理性決策的重點整理
https://youtu.be/GXyhl5InE7c


By 題庫世家Youtube頻道 理性廣博決策途徑
廣博理性決策

政治性決策(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政治性決策(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提倡者為一般政治人物,主張政策依政治權力和影響力而產出
 →依據政治目的及優勢力量的狀況而決定。
.法國的公務員自認是代表國家,不以公僕自居並扮演政治性決策的角色。
.是強勢政黨所常採行的政策方案決策途徑。
.理性程度最低的決策途徑。

政策執行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政策執行》
.Pressman & Wildavsky的整合性觀點:政策執行是演進過程,政策與行動是相互演進的過程,無法分割。
.是指政策方案在經過合法化後,以適當的管理方法與採取必要的措施,使政策付諸實施,以達成預定目標或預定目的之相關活動的「動態過程」。
.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主要因素
 →政策問題本身的因素
 →政策內容的因素
 →政策的環境因素: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因素
 →政策規劃的合理程度
 →政策合法化的周延程度
 →執行者對於政策目標共識的程度
 →執行機關所具的特性
 →機關組織間的溝通與執行活動的強化狀況
 →政策執行的監督狀況
 →標的人口的順服程度。
.政策執行是針對政策再形成新的政策、針對行動做出回應的過程。
.政策執行的研究途徑
 →第三代整合型政策執行途徑:
  ⊙結合第一代與第二代途徑的優點而建構出的統合性執行架構。
 →第二代由下而上的研究途徑:
  ⊙又稱為「向後推進策略」或後理性主義模式。
  ⊙強調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功能的互動性,政策執行者與政策制定者共同協商政策目標的達成,二者形成平行互動的關係。
  ⊙強調的是下級機關有較多的裁量權和自主權
 →第一代由上而下的研究途徑:
  ⊙又稱為「向前推進策略」或理性主義模式。
  ⊙ 強調政策制定與政策執行的分立性,政策制定者決定政策目標,政策執行者實行目標,二者形成上令下行的指揮命令關係。
  ⊙ 重視科學管理與層級節制的關係
  ⊙強調主導權在上級機關及首長者
.所謂政策執行,依鐘斯(Charles O. Jones)的定義可分為三大類活動:
 →闡釋性活動:
  ⊙涉及將政策方案的行政用語,有效轉化為執行人員可以接受及可行的行動指令。
 →組織性活動:
  ⊙涉及確定專責機關與工作方法,以執行方案相關活動。
 →應用性活動:
  ⊙涉及所有提供服務、給付、管制及其他為達成方案目的所作的相關活動。
.我國政策執行過程中常見的缺失
 →執行機關存在本位主義
 →執行機關權責劃分不清
 →利益團體及民意代表不當介入執行過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適合形容政策運作過程中政策執行的潛在問題與現象。

政策順服(policy compliance)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政策順服(policy compliance)》
.政策執行的過程。
.政策方案經採行後,與之有關的人員或機關在行為及態度方面的配合。
.政策執行過程期待執行者、標的人口、一般民眾等,願意接受並配合政策的推動,以求實現政策目標。
.政策監測的主要目的之一:評估政策順服的程度。
.提高政策順服程度的對象不只包括政策標的人口,也包括政策執行者。
.提高標的人口對政策順服的常見作法
 →說服與宣導
 →強勢公權力
 →獎勵與懲罰。

2015年3月1日 星期日

政策影響(Policy Impccts)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政策影響(Policy Impccts)》
.乃指涉政策產出對標的團體或政策環境所產生的預期或非預期政改變,而此種改變常是指標的團體或相關利害關係人的行為與態度之變化。
.將公共政策研究視為獨立變項而去研究它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被稱為:政策影響研究。
.政策方案執行後,標的團體或利害關係人在行為、態度的改變,以及社會環境因之出現的改變。

政策產出(policy output)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政策產出(policy output)》
.係指政策行動對於標的團體所提供的服務、貨品、或資源。
.政策行動對於標的團體造成的非預期改變。
.政策標的人口因政策執行而獲得資源或利益。
.政策產出比較偏重數量化的表面成績,不易看出政策的實質影響。

行為科學

相關視頻
1.行為科學學派
2.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

《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產生於科學管理高度發達以後。
.以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行為問題的科學。
.是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
.強調多學科性的(multi-disciplinary)研究。
.行為科學在行政組織上的影響為強調非正式組織。
.修正理論時期與行為科學(Behavioral Science)的興起有關
 →期間約自1931至1961年代。
.應由科際整合的角度去研究行政行為。
.「行為科學」涵義
 →行為科學常被視為是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
 →行為科學以驗證的方法進行研究。
 →以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行為。
 →行為科學重視事實真相的研究。
 →行為科學強調「驗證」的研究方法。
.行為科學的目的在於建立社會科學中,能夠共同使用的一般理論以提供研究指引。
.行為科學的缺失及補救: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重視事實真相研究,強調資料收集,但卻陷於支離破碎,對事實缺乏全面的了解
 →行為科學注重人員行為的研究,否定組織結構及法令規章的重要性。
 →逃避價值判斷:
  ⊙「價值中立」的原則(沒有告訴人們事實的對或錯),有違社會研究的宗旨。
 →行為科學忽略外在環境的影響因素。
.行為科學對組織理論研究的影響:群組角色的重視、動態平衡論的關注、非正式組織的發現。
.賽蒙(H. A. Simon)主張行政學要走向「行為科學」發展,其主要論點:
 →傳統行政學雖試圖建立行政原則,但只不過是一些經常相互衝突的行政諺語。
 →行政學要建立科學原則,必先發展概念工具。
 →重視以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的發現去研究行政行為
 →事實與價值應予分開,作為行政和政策的區別基礎。
.行為科學重視各學科彼此間的整合
 →【物理學】被認為不是行為科學的範圍。
.行為科學所試圖建立者為社會科學中之通則
 →通則是指【人的行為】。
.組織發展的概念及其技術,主要以【行為科學的應用】為基礎。
.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
 →組織是一個貢獻與滿足的平衡系統
 →組織是一個心理、社會系統
 →組織是一個溝通系統
 →組織具有非正式組織的一面
 →組織是提供合理決定的機構
 →組織是人格整合的系統。
.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所強調的「影響力系統」(influential system)是建立在:對方接受程度的大小。

政策監測(policy monitoring)

By 題庫世家整理

------------------------------------------------------------

《政策監測(policy monitoring)》
.是指製造公共政策因果關係資訊的政策分析過程。詳細的說,政策監測可以讓政策分析家描述政策計畫實施情況與其結果間的關係。
.依據W.Dunn之界定,政策監測即是「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持續地對於執行過程進行監督與檢測,藉使執行過程與結果不會偏離既有目標的設定方向。」
.Dunn認為,監測可以被視為評估的前置階段,用以提供後續評估工作客觀的資訊基礎。
.監測亦具有其他四項功能:
 →確保順服:確認順服程度(順服功能)
  ⊙透過政策監測知道在執行政策過程中,相關的人員是否遵守行政機關所訂定的標準、程序與規定。
 →審核功能:查核服務成效(查核功能)
  ⊙透過政策監測可獲知其所提供的資源和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服務者的手中。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方案執行之後,是否讓被服務者或受協助者得到應有的服務。
 →評量功能:(會計功能)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由於公共政策的執行,而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上發生了改變,及其改變的程度為何。
 →解釋功能:解釋政策成果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解釋為何某一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了之後,會有不同的結果出現。
.故就某種意義而言,政策監測也就是描述及解釋公共政策執行情況的代名詞。
.在針對政策執行活動加以解釋和評估。
.政策監測視為在監督政策的實際執行。
.主要目的:
 1評估政策順服的程度
 2 認清政策執行的障礙
 3釐清不同單位間的責任範圍
.唐恩(WilliamDunn)的說法,政策監測的途徑有以下幾種
 →社會系統會計途徑
 →社會實驗途徑
 →社會審計途徑
 →社會研究累積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