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
.歐斯洞(V. Ostrom)為公共選擇理論在行政和政策研究的代表。
 →著有《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
 →提出過去行政運作太過集權,應走向民主行政。
 →提出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之覺醒
.布列克(D. Black)提出公共選擇理論中之「單峰偏好」。
.唐斯模型(Downs model)在公共選擇理論中,為解釋政黨競爭之模型。
.尼斯坎南模型(Niskanen model)在公共選擇理論中
 →著有「官僚體系及代表性政府」為公共選擇理論經典之作。
.Kenneth Arrow提出公共選擇之集體決策的不可能定理(The Impossibility Theorem)。
.【忽視自利人性假定對國家進步的正功能】,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作為新公共管理基礎所產生的困境。
. 新右派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是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主要理論基礎之一
 →主張以顧客的偏好為中心
.公共選擇理論之論點:
 →主張公共社會就是經濟市場,公共或社會的利益就是每個成員依其功利本位觀點計算個人利益的總和。
 →假定人都是自利動機的,都以追求個人利益為最高的指導原則,基於這些自利動機的運作下,官僚體系在預算與政府組織規模必然是呈現極大化現象,以致於出現無效率的官僚病態。
  ⊙假定理性人必定經由「誘因體系」的吸引從事活動
  ⊙強調人民是【理性自利】。
  ⊙以【自利取向之行為】來討論不同制度機制及誘因結構下之人類行為表現。
  ⊙人是追求自我利益之理性的動物。
  ⊙公共即理性之選擇者。
  ⊙民眾是極大化個人利益的理性行為者
  ⊙每個人都會試圖追求最大期望效用
  ⊙行政官員追求的目標是預算愈大愈好。
  ⊙官僚預算極大化模型,最可能用來解釋【捕蠅紙效果】。
  ⊙官僚自利將導致政府的過度擴張與失靈。
  ⊙官僚體系在預算與政府組織規模必然是呈現極大化現象,出現無效率的官僚病態。
  ⊙公部門之所以問題叢生,乃是因為自利取向的公共官僚體系,致力於組織規模和預算的擴大
 →將公共對象視為政府功能的消費者,認為政府的職責乃在提供一個安全秩序的環境,好讓個人依功利理性自由地追求自我利益。
 →公共選擇理論是以【經濟學】的思維模式,來分析公共政策和政治行為的一種研究途徑,
 →公共選擇學派將官僚的行為和互動視為競逐私利的過程
 →以【經濟理性】來分析政府職權的調整,以及人類的互動行為。
 →公共選擇理論在方法論的主張是個體論者(個人主義)
 →如果私部門的生產或消費活動引起「外部性」的效果,政府必須採取法律干預,以維持秩序。
 →簡單多數票決忽略了投票者對各方案偏好之相對強度,而點數投票法(point voting)則試圖克服此問題。
 →如果所有投票者之偏好均為單,則多數票決的結果將僅僅反映中位數投票者的偏好 。
 →選票互助(logrolling)允許投票者從事選票交換,從而提高互助者之效用水準。
  ⊙選票互助之後,社會福利水準呈現不確定。
 →大部分的選舉中,投票參與率往往偏低,理由是投票者了解投票成本高,而個人的投票對結果影響有限。
.公共選擇理論所稱鐵三角(Iron Triangle):官僚、政客、利益團體。
.公共選擇理論以市場比喻政治。
.公共選擇理論基於完全理論的假設,主張以市場機制取代政府功能,並對傳統官僚體制提出批評。
 →公共選擇理論以市場比喻政治
.公共擇理論反對國家過度干預與獨占,主張政府應解除管制與建立誘因機制,強調市場機能為大效率分配資源的工具,認為所謂「最好的政府就是干預最少的政府」。
 →最小政府即好的政府
.公共選擇學派將「私利追求者與政府代理人之間的資源交換」稱為尋租(rent-se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