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垃圾桶決策模式


本篇Youtube 視頻同步發送

垃圾桶決策模式(Garbage Can Model)
⊙垃圾桶模式的提出者為M. Cohen、J. March及J. Olsen三人,他們於1972年發表了〈組織選擇的垃圾桶模式〉一文
⊙垃圾桶模式的重點整理
1.垃圾桶模式是一種組織決策模型。
2.決策過程像是將許多解決方案、問題與決策者丟置在一個垃圾桶中,隨機碰撞,最終形成一個混合物的結果。
3.決策過程的混亂程度來自於組織成員的偏好、技術和參與的流動性,以及決策過程中的各種情境因素。
4.垃圾桶模式將組織視為一個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其特質有三:
 (1)有疑問的偏好:決策參與者無法明確界定問題與目標的偏好,偏好會隨時改變,組織像是一種觀念的鬆散聚合。
 (2)不明確的技術:組織參與者無法全盤掌控整個組織運作過程的所有面向,習慣以「從錯誤與經驗中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
 (3)流動式的參與:組織決策過程往往並非一氣呵成,由不同部門的人於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形成流動式的參與。
5.在垃圾桶模式中,組織成員之間的協作和理解是實現優秀決策的關鍵。
6.在這樣的決策過程中,組織成員需要有高度的彈性和溝通協調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機會和資源,實現更好的組織決策結果。
7.垃圾桶模式的形成由四個流形成:
 (1)問題
 (2)解決方案
 (3)參與者
 (4)選擇機會
8.在這樣的決策過程中,組織成員需要有高度的彈性和溝通協調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機會和資源,實現更好的組織決策結果。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大學的學生會想要籌辦一個音樂節,那麼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

有學生認為這個音樂節必須舉辦在某一個特定的地點才能吸引更多人參加,但也有其他學生認為這個地點不適合。
有學生提出了一些音樂節的表演者和節目單的建議,但也有其他學生不喜歡這些建議。
不同的學生會在不同的時間點參與討論和決策,有些人可能因為時間或其他原因無法參與。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和情境,例如找不到合適的贊助商或場地,或是音樂節的日期和時間不適合大多數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組織決策者會在一個類似垃圾桶的環境中,將各種問題、解決方案和參與者拋進去,並在選擇機會出現時一起考慮和決策。整個決策過程可能會很混亂,且決策的結果可能取決於很多因素,如參與者的優先事項、對音樂節的理解、實際可行性等等。

以上是對垃圾桶決策模式的重點整理